快速导航FAST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创造,经较长时间定向驯化栽培的某种作物的一个群体。烟草作为一种叶用的嗜好性经济作物,对品种的要求又有特殊性,首先要求具有较好的品质,符合卷烟工业的要求,其次要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据D.T.Bowman对1957--85年的统计研究结果,烤烟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为20%--35%,对品质的贡献率为60%。表明选用优良品种是农业措施中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种植烤烟,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自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后,烟草品种工作才纳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逐步建立了全国烟草品种的试验示范体系、品种审定体系、品种管理体系、种子繁殖与供应体系,极大地促进烟草良种化的进程和烟草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引进美国烤烟品种亮黄、金叶、大金元等,为我国烤烟生产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40年代引进抵字101、牛津1号、特字400、特字401、佛光等抗黑胫病品种,对发展烟草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50年我国从地方品种中系选出大黄金5210、小黄金1025、藤县金星、佛光、大柳叶、凤城黄金、大平板、歪把子等,解决了当时生产上品种杂乱的状况。60年代育成的金星6007、红花大金元,在以后20多年的烟草生产中为解决卷烟原料短缺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他品种还有长脖黄、螺丝头、许金4号、黔辐1号、革新1号、辽烟1号、辽烟7号等。70年代花粉单倍体育种在国际上首次取得突破,育成单育1号、单育2号、单育3号等品种,同期推广的品种还有金星6007、红大、潘圆黄、广黄10号、偏筋黄、永定1号、辽烟10号、By21、By37等。引进的烤烟品种G-28、G-140在生产上直接利用和作为优质抗病亲本都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杂交育种育成中烟14、中烟15、许金4号等品种,使烟叶品质和抗病性的结合得到一定改善;青州所通过胞质雄性不育性的转育,育成一系列优良不育系,使优势利用成为可能,如利用G-28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烟9203、广遵2号、广遵4号、辽烟15等品种,实现品质与抗性的快速结合;同期普通烟草与黄花烟草种间体细胞再生植株的获得,进而育成体细胞杂交新品系,标志着通过体细胞杂交实现远缘有效性状转移的重大突破;80年代引进的优质抗病品种NC82、NC89、K326、G-80等迅速在生产上利用,利用这些品种作亲本相继育成一系列生产主栽品种,如中烟90、云烟85、中烟98、云烟87、中烟99、龙江915等,同期推广的品种还有翠碧1号、鄂烟1号、Ky14等奠定了目前全国烟草品种种植的基本格局。95年以来又从美国引进优质兼具多种抗性的新品种,如K346、RG17、RG11、TN90、Ky8959等,对解决我国烟草品种老化、品种单一问题正在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8年以来大力进行烟草品种的更新换代,实现了生产上主栽品种K326和NC89原种更新,有效地调整了品种布局,大力推广优质抗病新品种,很好的改善了我国烟草品种的种植格局,促进生产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围绕优质和综合抗性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相继育成中烟100、中烟103、中烟201、云烟202、云烟203、秦烟95、豫烟5号等烤烟品种,鄂烟4号、鄂烟5号、达白1号等白肋烟品种,柯玛蒂尼巴斯玛(Komotini Basma)克撒锡巴斯玛(Xanthi Basma)等香料烟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有效地缓解了烟草品种单一的矛盾,也大幅度地扭转了我国烟草品种过多以来国外品种的局面,至2007年国内育成烤烟品种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
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审定(认定)的烟草品种共计71个。其中烤烟品种56个(自育43个,国外引进13个),白肋烟品种12个(自育9个,国外引进3个),香料烟3个(自育1个,国外引进2个)。
2007年全国烤烟种植品种以云烟87、K326、云烟85比例最大,其次是中烟100、红花大金元、NC89、龙江911、翠碧1号。云烟87面积进一步扩大,K326、NC89、云烟85略有下降,优质特色品种红花大金元翠碧1号和新品种中烟100保持稳定。云烟202、中烟201、秦烟1号等新品种上升较快,新品种云烟203、中烟103、吉烟9号、辽烟16号、粤烟96等新品种也扩大了示范区域。
2007年新品种、自育品种种植比例进一步提升,达到73.8%;种植品种数量较多,达到30多个,不过主栽品种仍然单一。云烟87、K326、云烟85这3个品种占全国烤烟种植面积的76.9%,比2006年降低5个百分点,其次是中烟100、红花大金元、NC89、龙江911、云烟97、翠碧1号,这8个品种占全国烤烟种植面积的94.0%。南方烟区K326、云烟85、云烟87三个品种比例达83.1%;北方烟区主要是中烟100、云烟87、NC89和龙江911,四个品种占71.3%,比2006年降低7.5个百分点。
K326种植面积350.24万亩,占全国烤烟种植面积22.81%,较2006年下降4.16个百分点,主要在云南、贵州、福建、湖南、湖北等省面积较大。云烟85种植面积362.02万亩,占24.7%,较2006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主要在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福建重庆等省面积较大。云烟87种植面积达469.25万亩,占30.56%,较2006年上升5.47个百分点,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有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中烟100种植面积63.37万亩,占4.13%,主要在河南、山东省种植,其次在云南、湖北、内蒙等省也有种植。红花大金元种植面积66.18万亩,占4.31%,主要在云南、四川两省种植。NC89种植面积48.69万亩,占3.17%,比2006年少0.5个百分点,在北方烟区仍普遍种植,但所占比例均不大,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等省种植。龙江911种植面积31.87万亩,占2.08%,主要在黑龙江种植,在内蒙、吉林、辽宁、安徽等省也有种植。翠碧1号种植面积21.21万亩,占1.38%,在福建省种植。
云烟202、中烟201、秦烟95、云烟201等新品种有较大面积推广。云烟97、中烟103、吉烟9号、粤烟96、豫烟5号、辽烟16等新品种有较大潜力,2008年在各产区也相继推广使用。
烟叶致香物质等化学成分和烟叶评吸质量主要由生态条件决定,品种和配套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烟叶特色。根据研究,在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烟叶有机酸总量在品种间变异处于79.82%~50.6%之间,而海拔间的变异范围在91.64%~39.3%之间,评吸指标中香气量在不同栽培生态环境中的稳定性最好。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条件丰富,各地烟叶特色明显。生态环境的反应、科技成果的转化、先进技术的实施都是依托品种来实现。我国一直重视特色烟叶的发展,特别是目前根据各烟叶产区特点,发挥地域优势,推广利用特色品种,生产特色突出的优质烟叶,彰显特色优质烟叶品质风格特点,从根本上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满足中式卷烟对烟叶原料多样化需求的工作已经得到进一步开展。特色品种也受到卷烟工业特别关注。在西南烟区以红花大金元为代表的清香型品种、在福建烟区以翠碧1号为代表的清香型品种生产的烟叶,主要作为清香型卷烟原料,适合我国大部分消费者的口味,受到卷烟企业的特别青睐;在湖南以G80为代表的中间香型品种生产的烟叶,受到长沙卷烟厂的特别关注。在产区以适当补贴的形式进行定位生产。在黄淮烟区以NC89、K326为代表的浓香型品种生产的烟叶,一直作为主料烟进入配方。大白筋599作为特异香型品种的代表也在进一步开发利用。